李道龍,宣州區(qū)“姐妹同心”社會服務隊隊員。妻子患病后,得到很多愛心人士幫助,為回饋社會他主動加入志愿服務組織,發(fā)揮個人特長,做好“家門口”公益,堅持每周為群眾提供義剪、磨刀服務,為行動不便的居民提供上門服務,免費為鄰里理發(fā)、磨剪1000余人次,當選2025年第1期“宣城好人”,今天的《宣城好人天天見》帶大家認識他。
一個長板凳、一塊磨刀石、一個小電機;一把推剪,一支長木梳,一塊圍布,便是李道龍的全部家伙事兒。每周二,他都會細心地帶齊這兩套工具,來到宣州區(qū)鰲峰街道城南社區(qū)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驛站,為社區(qū)居民提供愛心義剪和公益磨刀服務,風雨無阻。
“我18歲當兵,當兵前學過理發(fā)手藝,那時候學理發(fā)要先學磨剃頭刀。1978年3月參軍入伍,在武漢某部隊服役期間,擔任炊事班給養(yǎng)員,又學會了蒸包子、做餃子的手藝?!闭勂鹱约褐哉莆斩喾N“本領”,李道龍回憶起過往的經歷。1980年12月退役后,安置在原宣城縣木材公司工作,后單位改制下崗,先后從事個體飯店、早點攤經營和保安等工作。2019年加入宣城市宣州區(qū)“姐妹同心”社會服務隊,從事公益服務。
李道龍在服務驛站為居民提供愛心義剪和公益磨刀服務
1月7日,星期二,在宣州區(qū)鰲峰街道城南社區(qū)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驛站, 只見李道龍跨坐在特制的長板凳上,手握菜刀柄,分別用粗細磨刀石細致打磨。不時將刀拿起來用拇指感受一下鋒利程度,直到刀刃鋒芒閃亮才算完事。磨完菜刀和剪子,又趕忙給排隊等候的居民理發(fā)。手中剪刀上下翻飛,動作嫻熟,不一會兒,前來理發(fā)的居民原本凌亂的頭發(fā)變得干凈、整齊、利落。一上午,李道龍共為居民磨了12把刀具,為8位居民理了發(fā),精湛手藝獲得居民稱贊。
“我家就住在這個小區(qū),這幾年自己一直都是在這里免費理發(fā),非常感謝?!眲偫硗臧l(fā)的城南社區(qū)居民老呂對著李道龍豎直大拇指?!?/p>
“磨剪子、戧菜刀,看似小事,確實解決了便民大問題?!苯舆^剛磨好的菜刀,社區(qū)李阿姨說,接近年關,菜刀磨損大,這是幫了她一個大忙?! ?/p>
“李道龍是實在人,他每月領取養(yǎng)老金2600余元,收入并不高,卻堅持參與志愿服務。做公益時,看到生活特別困難的家庭,還自發(fā)捐款、捐物,真正弘揚了‘退役不褪色’的老兵精神?!薄敖忝猛摹敝驹阜贞犼犻L付金鳳介紹說,李道龍在其愛人2019年去世后,就一直跟隨服務隊做公益。
他不怕麻煩,細致耐心,自費購買了磨刀和理發(fā)工具,利用自己擅長的磨刀、理發(fā)、做面點等手藝,義務為居民和孤寡老人提供服務。雖說周二才是義務理發(fā)時間,但平時只要有人找李道龍,他總是想方設法滿足求助者的需求。
社區(qū)中常年臥病在床無法出門的,他上門服務;路邊環(huán)衛(wèi)工人臨時請他理發(fā),就地找張凳子、系上圍布,就是他的“露天理發(fā)室”;敬老院的老人想吃水餃,他親自采買剁餡包餃子;甚至,周邊南陵、涇縣等地有人找他去幫忙也從不推辭。
公益服務,從起初的打發(fā)時間,到漸漸成為習慣,到現在已經成為李道龍生活的一部分。
在忙碌中收獲人生價值,在服務中傳遞人間真情。李道龍不善言辭,但每一句話都很誠懇?!拔沂且幻艘圮娙?,居民有什么需要,只要叫,我就到。”被問及為什么選擇幫居民免費理發(fā),他說很愿意利用自己擅長的手藝為社會做點事。2018年妻子患重病時,有愛心人士主動提供幫助,現在自己有一定能力,就一定要發(fā)揮特長,回饋社會。
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