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月12日,宣城市優(yōu)化營商環(huán)境相關政策解讀新聞發(fā)布會召開,局黨組成員、副局長江龍球介紹政務服務“最先一公里”相關情況,文字實錄如下:
一、什么是政務服務最先一公里
政務服務是一個過程服務,包括申請、受理、審查、決定、送達等多個環(huán)節(jié)。如果以“提交申請”為分界點,那么提交申請之前的階段,就是我們說的“政務服務最先一公里”,法律上叫它“申請準備階段”。
二、為什么要提出政務服務最先一公里這個概念
近年來,隨著互聯(lián)網技術的應用,大多數(shù)事情都能夠網上辦理了,一定程度上實現(xiàn)了“數(shù)據(jù)多跑路、群眾少跑腿”。但是,與“辦事像‘網購’一樣方便”的要求相比,仍然有差距。
大家知道,網購的流程大致是:上購物網、查找商品、購前咨詢、在線下單、收貨驗貨、服務評價等環(huán)節(jié)。
如果從網購的角度看網上辦事的技術設計,那么你會發(fā)現(xiàn):“查找商品”,也就是檢索功能還不夠精準,“購前咨詢”,也就是咨詢平臺還不夠完善,等等。
換成我們專業(yè)的語言,那就是:網上辦事為老百姓提供服務的起點,是從提交申請開始的,而老百姓準備辦事申請時遇到的煩心事,技術設計上并沒有完全考慮進去。
這就是所謂的“辦事開頭難”。所以,我們提出了“政務服務最先一公里”這個概念,目的就是“拾遺補缺”,解決群眾申請準備階段遇到的煩心事,提升“申請一次過”的成功率。
三、申請階段,老百姓辦事會遇到哪些煩心事
申請準備階段,活動的主角是辦事的老百姓,他們的核心需求就是:“我的事情該怎么辦?”。申請準備階段,他們到底會遇到哪些煩心事呢?不妨舉幾個最常見、最普通的例子,說明一下:
1. 老百姓眼中的“一件事”,往往包含多個政務服務事項,而網上提供的是單個政務服務事項;再加上老百姓用詞比較口語化,通過搜索很難精準定位自己要辦的“一件事”。
2. 申請書中“經營者名稱”,是寫自己的名字還是店鋪的名字?開的店鋪沒有門牌號碼,“經營場所地址”應該填什么?這些都是老百姓填寫申請表時經常遇到的問題。
4. 隨著鄉(xiāng)村振興戰(zhàn)略的實施,民宿、農家樂等新型業(yè)態(tài)方興未艾。但是,農村的房子是祖上傳下來的,沒有房產證,也不是租的,象“經營場所證明”這樣的申請材料咋準備?這些也是老百姓準備申請材料時最常見的問題。
5. 申請材料網上供給方式是目錄化的名稱,象“法人資格證明”這樣的申請材料,到底是什么材料?而且飽和式的供給(即把所有辦事情形需要的申請材料全部羅列出來),在繁多的申請材料中,老百姓很難找到屬于自己辦事情形的材料。
6. 老百姓要辦的事,有的屬于法律規(guī)定不給辦,有的辦之前要履行一定法定義務,有的現(xiàn)場審查指出的問題很容易整改。但是,老百姓辦事之前很難知道自己所辦的事有哪些法律禁止性規(guī)定、必須履行的法定義務、現(xiàn)場審查標準。
……
如上所述,這些問題,很容易讓老百姓,在網上辦事不知所措,陷入困惑和迷茫,感到不便。
四、如何破解 “辦事開頭難”的問題
針對老百姓申請準備階段遇到的諸多“煩心事”,我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,聚焦“辦事開頭難”,打造政務服務“最先一公里”系統(tǒng)(平臺),將政務服務工作主動前置,提前發(fā)現(xiàn)問題,提前解決問題,把服務老百姓的事情辦好。
“政務服務最先一公里” 系統(tǒng)(平臺),包含兩個版塊:
一是“我問你答”,堅持問題導向,以線上情景引導的方式,按照實際辦事需求,為企業(yè)群眾量身定制“一看就會、一聽就懂、一試就行”的個性化辦事指南。
二是“你答我改”,堅持利企便民,用網上遠程閱卷的方式,對老百姓提交的申請材料等信息進行審核確認,修改訂正的意見在線反饋,幫助企業(yè)群眾申請一次過。
2021年4月,我們按照民生優(yōu)先、高頻優(yōu)先的原則,以“某個政務服務事項”為起點,往前(后)追溯并梳理關聯(lián)密切的前(后)置事項,首批確定“企業(yè)開辦”、“企業(yè)招錄員工”等5個辦事場景,探索開發(fā)了“政務服務最先一公里” 系統(tǒng)(平臺)。11月,該系統(tǒng)獲國家版權局《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證書》。
今年,我們將緊緊圍繞“政務服務從政府供給導向向群眾需求導向轉變”這一主線,市本級推出5個應用場景,每個縣市區(qū)推出10個應用場景,打造“宣城政務服務最先一公里”品牌。